<progress id="bjhlj"><track id="bjhlj"><rt id="bjhlj"></rt></track></progress>
    1. <th id="bjhlj"><pre id="bjhlj"><sup id="bjhlj"></sup></pre></th>
      <dd id="bjhlj"><pre id="bjhlj"></pre></dd>
              <s id="bjhlj"></s><s id="bjhlj"><samp id="bjhlj"></samp></s>
              北京印特爾傳承文化發展有限公司
              13501066123
              1. 首頁 > 新聞動態 > 媒體報道

              化“死版”為“活版”:中國活字印刷術的“更新迭代”

              作者:小編 日期:2022-11-19 22:30:26 點擊數:

              就像生活在信息爆炸時代的我們對碎片化閱讀的擔憂,900多年前蘇軾也有類似疑慮:“后生科舉之士,皆束書不觀,游談無根”,雕版印刷術的普及和印本的廣泛流傳使得“以文為治”的宋人邁入“知識爆炸”時代,普通百姓人家只要愿意讀書,不愁沒處買,可買來看還是不看、看得粗還是精,是個問題。比蘇軾大幾十歲的老儒就沒那么幸運,他們年輕的時候,趙宋政權初建,國子監藏書版才四千,遑論民間,老儒們“欲求《史記》《漢書》而不可得”,有幸借到書了,日夜抄寫、誦讀,生怕書還給對方后再也讀不到了。到宋真宗景德二年(1005)時,國子監藏書版十余萬,讀書人不用受耳授、手抄之苦,急遽增多的諸子百家印本改變了過去的閱讀習慣,老師們時常抱怨,印本多了以后,有的學生讀書往往魯莽隨便,不太認真。不過相比手寫傳抄書籍,雕版印刷對于知識流通、圖書傳播和文化繁榮的推動還是產生了深遠影響,“宋代文學、哲學、海內外貿易、科學技術的巨大變化跟進步,沒有一個不是跟印刷術發明相聯系的”,這其中既有雕版印刷,也包含補雕版印刷不足之活字印刷。

              雕版印刷雖比抄寫方便,亦有局限性,比如印一頁雕一版,一套書版只能對應一種書,若是遇上大部頭的書,光是刻版就得耗上若干年,不僅成本高,占地空間大,如果沒有機會重印,棄置一邊的話,得不償失。有什么方法既能減少成本、提高印刷效率,又能滿足市場需求,提供更多種類的書籍?慶歷年間(1041—1048)布衣畢昇想了一招,對雕版進行“靈活處理”,化“死版”為“活版”,即后來熟知的泥活字印刷法。

              畢昇活字版復原模型,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

              根據沈括在《夢溪筆談》的記載,畢昇的操作流程如下:活字以黏土制成,“每字為一印,火燒令堅”,常用字造20個或以上,以備一版重復出現時所用,文稿中出現的生僻字原所制活字中沒有的,當下補刻;制版時,在鐵板上敷上一層松脂、蠟、紙灰混合制成的藥劑,將活字依次排在上面,用火加熱鐵板,使松脂、蠟稍熔化,“以一平板按其面”,活字得以平整、固著在鐵板上;印刷時,為了提高效率,通常用兩塊鐵板,一塊板覆紙刷印,另一塊板排字,第一塊印版印完后,火烘之,使藥熔化,輕輕一抖,取下活字備用,第二塊印版開始刷印,相遞使用,提高效率;活字不用時按字韻分類放入木格之中,貼上標簽,便于檢索。如此實驗的成效如何?“若止印三二本,不算簡易,若印數十百千本,則顯得極為神速”,看來畢昇發明的初衷是為了印制篇幅及印數大的刊物,從刻字用料、揀字排版、儲備多用字、補刻冷僻字和保管活字等流程來看,都是基于對雕版印刷術弱點的革新和改進。

              畢昇發明泥活字之前,北宋各州縣發行的田宅契紙已出現了活字印刷的雛形。民間買賣土地、房產,須先到官府買來印制好的田宅契紙,雙方商定條件后,在契紙上填寫、畫押或鈐上私印,再由官府查驗,蓋章后方為有效。契紙的格式是統一的,由政府規定,以木雕版印成,但每張合同上的“千字文”編號是機動的,印刷這種僅有少數文字變更的公文最簡便方式,就是在印版相應部位留出凹槽,將需要出現的字號以木活字嵌入其中,保證整版大體不變,僅編號隨時變化,省得人力填寫。這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活字印刷,但為后人提供了變革雕版印刷術的思路。畢昇試過以木活字排版印刷,結果發現木料紋理疏密不勻,刻制困難,木活字沾水后容易變形,與藥劑相黏后不易分開,種種操作不便讓畢昇“舍木而用泥”,終究是泥活字試驗成功了才被沈括記錄并傳播開來,至于畢昇用泥活字印了哪些書?銷量和效果如何?不得而知。畢昇死后,泥活字為沈括子侄輩獲得,可能也印過一定數量的書,不知是沈括親眼見過畢昇操作還是從親人處聽說,關于畢昇本人和他與沈括的交集,我們所知甚少。

              一個基本共識是,平民畢昇當在杭州(當時最大的印刷中心)從事與書籍印刷行業相關的工作。他可能來自蘄州(今湖北省英山縣草盤地鎮),因為1990年湖北省英山縣草盤地出土的一方墓碑上刻有“故先考畢昇神主、故先妣李氏妙音墓”。他離鄉背井到大城市杭州謀生,與家在杭州的沈括或其子侄有一定來往,在日復一日的實踐中積累經驗,探索新的路徑。在他反復多次的試驗過程中,身邊必定有眾多助手幫忙,這絕非一人所能完成的工作,“合乎情理的推測為,畢昇可能是書籍鋪主人。從生產經營來看,他有這種發明的需要;從研制所花費的人力、物力來看,他能夠承擔得起,并可組織刻工、印工來共同從事各項試驗?!?/p>



              隨便看看
               
              国产日韩v精品一区二区芒果